評論類

快樂還是成就?

人生最難的選擇題,沒有正確答案

「你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?」
這個問題在某些人生階段總會浮現,像是在工作疲憊、關係破裂或偶然空白的時刻,突如其來地讓人思索:我真正想要的,是一份穩定的薪水、一個受人敬仰的頭銜,還是簡單的快樂與陪伴?

而無論我們的選擇是什麼,幾乎都與一個核心概念有關:幸福。


幸福至上的年代,我們反而更困惑

在現代社會,幸福幾乎成了不可置疑的終極目標。無論是心理學的積極情緒研究,還是流行的自我成長書籍,我們總是被鼓勵去「活出快樂」、「追求幸福人生」。它不再只是個人選項,而是一種文化共識,甚至道德標準。

但這樣的推論,也許過於簡化。快樂真的能成為人生的羅盤嗎?或者說,我們追求的幸福,是否只是對痛苦的迴避,對內心空洞的包裝?

哲學家瑪莎.努斯鮑姆曾指出,現代社會對幸福的理解過於狹隘,將它視為一種「心理狀態的滿足」,彷彿只要情緒穩定、情境美好,就等於過得好。但這樣的快樂,是否太過短暫,也太過脆弱?


成就與快樂,真的是對立的嗎?

一項調查曾詢問美國人:「你希望獲得偉大的成就,還是過上快樂的人生?」超過八成的人選擇了快樂。看似清楚的答案,實則隱藏著不確定: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才叫快樂?而成就,不正也是幸福的一種來源?

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:「快樂來自無痛與內心平靜。」這是對抗生命不確定性的一種策略──減少痛苦,便能達到幸福。但這個觀點,也招來質疑。尼采說,人並不迴避痛苦,人渴望的是「有意義的痛苦」。

就像一場馬拉松、一段育兒歷程、一篇寫作、一段深愛,哪個不是痛苦與歡愉交織的歷程?我們之所以願意經歷,是因為知道其中有「值得」。

快樂若無意義,終究淺薄;成就若無內在呼應,也會空虛。真正讓人滿足的,可能是二者交會之處。


意義感,是痛苦的溫柔出口

哲學家羅伯特.諾齊克設想了一台「快樂機器」:你可以進入其中,體驗任何你想要的幸福,從此無痛無憂,過著完美人生。唯一的代價,是你將無法再與現實世界互動。

你會選擇進去嗎?

大多數人拒絕這樣的提議。不是因為不愛快樂,而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的選擇是真實的、有意義的——不是「感覺像是成功」,而是「真正地在活」。

這也呼應了密爾對功利主義的批判。他在經歷人生低潮後發現,當幸福成為唯一目標時,它反而變得難以掌握。真正的幸福,往往是全心投入有價值事物的「副產品」——而不是目的本身。

這也許就是為什麼,我們不願簡單地選擇快樂,而希望人生帶有某種重量感,即便這意味著更大的挑戰與痛苦。


回到最根本的提問: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

與其問「我要快樂還是成功」,也許更值得問:「什麼樣的生活,我願意用一生來實踐?」

亞里斯多德用「終極幸福」(eudaimonia)來描述這樣的人生狀態——它不只是一種愉悅的感覺,而是關乎人如何活出潛能、實現美德、參與社會、與他人共好。

這樣的幸福不容易量化,也不能一蹴可及,它需要時間、選擇、習慣與一點點幸運。更重要的是,它允許我們不總是快樂,但能在痛苦中找到價值。

人生的選擇不需要太快下結論。許多時候,快樂與成就並非對立,而是像兩條纏繞的河流,在不同階段交會,彼此滋養。


結語:也許,幸福不是目標,而是一種副產品

回顧那些真正讓你感動、記憶深刻的時刻,那些片段真的純粹快樂嗎?還是帶著複雜的情緒、痛苦的努力,甚至未竟的遺憾?
幸福不必總是明亮,也可以是陰影裡的一道光。它或許不在我們執著追求的盡頭,而藏在我們願意全心參與的當下。

🌿 你也可以這樣問問自己:

「什麼樣的生活,讓我即使不快樂,也願意繼續走下去?」